利嘉閣(工商舖)地產
NaN
樓市漫談
內地品牌攻港 既是競爭也是動力

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

這兩年有很多內地餐飲品牌進駐香港,當中有些成功,亦有些失敗。箇中原因是香港的經營環境和內地不同,除了租金昂貴之外,薪金亦遠高於內地,再加上需要迎合香港人的口味,所以這些內地品牌也不是一來港就可以快速站穩陣腳,很多仍在慢慢適應當中。

話雖如此,但仍無阻內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進軍香港,本地的餐飲業面對新入場的競爭者,難免要面臨愈來愈大的考驗及挑戰。

除了餐飲業之外,近期亦有很多內地的零售品牌來港經營,粗略計,已經到埗的就有50餘個。這些內地品牌具備知名度,也具備財力。筆者相信,這個趨勢目前只是剛剛開始,勢必陸續有來。這些品牌對香港人來說競爭力很強,除了因為產品的特色外,更重要的是性價比非常之高,香港業界也要創新求變來提升競爭力。

旅發局早前公布,今年首兩個月錄得840萬訪港旅客人次,按年增加7%,這7%的增幅相等於數十萬人次,換言之,這段期間香港增加了數十萬人次的消費力,經濟互動的複式效應更加難以估計。很多做生意的人對今年的經營信心已漸漸恢復,生意營運的壓力亦減低。生意轉好,老闆們及員工們自然更願意消費,從而產生連鎖效應。

 

消費市場好轉 樓市得益

事實上,消費市場有好轉,對樓市當然也一定會有幫助。此外,早前財政預算案宣布將繳付100元印花稅的樓價上限,由300萬元提升到400萬元。這措施不只為樓價400萬元內物業成交帶來動力,同時亦可以啟動較高樓價物業的換樓鏈,更重要是大家見到市場熱鬧的氣氛,會互相感染並且推升入市意慾,原本仍是「心大心細」,不斷在外圍觀望的人,也願意下定決心走入市場。可以預計得到,未來一段時間樓市將會相當熱鬧。

筆者認為,內地品牌來港競爭,對於本地同業儼如一把兩刃刀,雖然生意被分薄,挑戰也大了,但有競爭才會有進步,才可以將生意持續優化。香港一向有自身的優勢,不必為面前的挑戰而膽怯,尤其香港人的應變能力及學習能力向來出眾,只要大家不自視過高,也不妄自菲薄,多去了解同業競爭對手的營商及應變能力,不斷學習,就不斷進步,當動力逐漸增加,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樓市,都可以見到雙贏的局面。

 

【刊於2025年3月27日《經濟日報》專欄】

歡迎聯絡利嘉閣工商舖